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

佛教的咒語,唵字要怎麼讀?

最近有位師兄問一個問題:在"大輪金剛陀羅尼"(大正藏No.1230經典)當中,"唵",字究竟讀作AM,還是讀作OM?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,齋主翻閱資料,在此答覆那位師兄,也分享給大家。

要知道"唵"字怎麼讀,齋主看過"大正藏"的說明,"唵"字大多應該讀成"OM",根據如下:
  1. OM的來源是三個字母的合成:a與u,和m(阿,烏,吽)的合音而成,所以不會有am,根據梵文的連音規則,a與u的合成就是o。
  2. "一切經音義",也就是唐朝時代研究佛典音義的書籍說明:"唵"是"烏固反",而"固"字,在"廣韻"(唐宋時期的語音資料)書中說明就是"古暮切",所以尾音是M,"烏"則是"哀都切",也就是A+U=O,所以上字"烏"與下字的"固"的讀音,兩個字讀音組合起來就知道O+M,所以"唵"字讀音就是OM。
  3. 大正藏第三冊,頁581裡面,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七提到:唵,在頁581底下,藏經的註釋就說明是OM。
  4. 大正藏第七冊,頁1110裡面,大般若波羅蜜多經,更直接說明,唵的讀音就是OM。ta 怛 dya 耶 thā他 oṃ  ga 伽 te 帝 ga 伽 te 帝 pa鉢 ra囉 ga伽 te 帝 pa 鉢 ra 囉 saṃ僧 ga伽 te 帝 bo菩 dhi提 svā 薩嚩 hā 訶”ta 怛 dya 耶 thā他 oṃ  ga 伽 te 帝 ga 伽 te 帝 pa鉢 ra囉 ga伽 te 帝 pa 鉢 ra 囉 saṃ僧 ga伽 te 帝 bo菩 dhi提 svā 薩嚩 hā 訶”
  5. 大正藏第八冊,頁782裡面,說明”唵”字讀為OM。
  6. 而不空三藏所翻譯的經典: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,在"大正藏"的第八冊頁785,也直接說明,唵字讀為OM。
  7. 唵的讀音都是OM,連不空大師所翻譯的經典,自己都注解為OM,並且有悉談梵字作佐證,翻大正藏原本來看就可以知道。大正藏原本資料,上頭有一些悉曇字所注解的”唵”都是注解為OM的。
  8. 最特別的是,那位師兄引"房山石經"內的"大輪金剛陀羅尼"咒語,對照大正藏上"唵"字部分,房山石經用的咒語音字為"暗"。有人說"暗"字是讀作AM的。經過末學查證,"暗"字在唐朝也是讀作OM的,根據”廣韻”對於”暗”的注音是”烏紺切”,與這說明”暗”這個字在當時讀音就是OM。而”一切經音義”在頁470處有一資料:” (菴紺反,菴音阿甘反)”,因為菴音就是”唵”字,所以上字就是O音,而"紺"字是"古暗切"("一切經音義"作"甘暗反"),下字的音就是M,所以暗字的讀音就是O+M=OM,說明了,”暗”讀音也是OM。由於"廣韻"是當時中原口語的語音,"一切經音義"所注解的是當時佛教內部流傳的注音,都說明就是”OM”,所以把”暗”讀作AM,就當時而言,恐怕不見得正確。

事實上,"唵"與"暗"今天確實讀作AN(音調不論),但是在唐朝時代,這兩個字都是讀作OM,"大正藏"已經提供了答案。但是有人也確實將"大輪金剛陀羅尼"當中的"唵"與"暗"兩字解釋成AM的讀音,例如日本學者,阪內龍雄的”真言陀羅尼”書上就是,不過該書並未附上對照的悉曇梵字,所以齋主以為這可能是他們傳承上的讀音的分別。諸如有些藏傳佛教彼此對於相同的咒語,在不同的傳承下讀音也有所分別,如文殊五字明:有人是om a ra ba dza na DI,有人則是:om a ra ba dza na DE的。所以傳承上有所不同。

不過,如果要研究唐朝時代,究竟"唵"字如何唸?以"大正藏"的資料來看,應該是讀作"OM"的。

1 則留言:

靜涵 提到...

關於古代注音"反切"的說明:"反切"是一種中國古代說明文字讀音的一種方法,最早可追溯到東漢,據說是服虔所發明的。反切法據說是受到佛教傳入,特別是受到梵文的影響有關。大致上,中國是以兩個文字,稱為"反切上字"與"反切下字"來解釋文字的讀音。反切上字取其"聲母",反切下字則取其"韻母"與"聲調",如東,德紅切,則反切上字為"德",取其聲母,可擬作"d",而反切下字為"紅",可擬作"ong",所以結合起來,東的讀音為"dong"。這個字的反切讀音是來自"廣韻"。